【历史】唐代平凉穆斯林名将李元谅
李元谅(732年—793年),祖籍安息(今),唐朝德宗时任华州刺史。李元谅本姓安,因幼时为宦官所养,遂改姓骆,名元光。他早年从军,后累官至副使,驻防。
四年(783年),原泾原节度使朱沘叛乱,占领长安,自称为帝,并派大将何望之轻骑攻占华州。李元谅闻讯,立即率部从西进,赶走何望之,将华州收复,并迅速整修城池,准备守城器械,还在几日之内,招募士卒万余人。数次遣兵来犯,皆被击退。李元谅因此升任华州刺史兼节度使。
兴元元年(784年),李元谅参加收复长安的战斗,因身先士卒,奋勇力战,数败朱此叛军,被授任检校尚书右仆射。贞元三年(787年),李元谅率本军从副元帅浑城与吐蕃会盟于(在今甘肃)。会盟之日,吐蕃伏兵突然袭击,捕杀唐会盟官,浑瑊单骑逃遁。幸李元谅有备,救浑瑊出险。为此勋劳,赐他李姓,改名元谅。
贞元四年(788年),李元谅兼任,离华州移镇良原(在今甘肃省平凉市东南)。华州百姓为李元谅树碑颂功。
人物生平
李元谅是(今)人,本姓安,年幼时被宦官收养,改姓骆,取名元光。李元谅成年后,胡须很漂亮,深沉勇敢有谋略。最初接受招募到内府乐宫担任警卫,积累功劳,屡立军功,试任。元年(760年),(治,今陕西华县)节度使李怀让表奏朝廷请求任命骆元光为镇国军副节度使。骆元光带兵驻守十多年,治军严谨,士兵心里都很畏服他。[1-2]
四年(783年),淮宁节度使叛乱,唐德宗调泾原节度使兵将五千人东下征讨,途经长安,因得不到犒赏,激起兵变,攻入长安,拥戴前任卢龙节度使为帝,唐德宗逃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派其部将何望之率领轻装骑兵偷袭,华州刺史吓得弃城逃跑。何望之想聚集人马截断华州东面的通路,骆元光从潼关领兵直逼华州城下,收复华州。因功加任。当时骆元光起兵仓促,裹上毛毡作为铠甲,削蒿杆作为箭,招募士兵,几天达到一万多人,军队的声威才振奋起来。叛军前来进攻,即刻就打退他们。当时屯守蓝田,骆元光驻兵,王权坚守中渭桥的壁垒,叛军不能越过渭南。因功升任华州刺史,兼任、潼关防御使、镇国军节度使,封爵武康郡王。[3] 不久,加任检校工部尚书。[2]
起初,朝廷命令征发幽州、陇州的士兵往东征讨李希烈,军队刚出潼关,朱泚的使者刘忠孝命令军队回来,到达华阴县时,华阴县尉劝说驿官逮捕刘忠孝,追到潼关,骆元光将刘忠孝斩首示众,刘忠孝召回的士兵不准进潼关,因此华州得到保全。[4]
元年(784年)五月,朝廷命令骆元光与副元帅、商州节度使尚可孤率军击败叛军,收复京师,驻兵以西。骆元光身先士卒,带领将士奋勇杀敌,再次击败叛军,进驻皇苑东面。李晟派兵摧毁皇苑的围墙攻入。朱泚接连几次作战都失败,于是叛军大败溃逃,京都平定,骆元光把功劳谦让给李晟,退到近郊的营垒驻扎。朝廷加任骆元光为检校尚书左仆射,赏赐给五百户的赋税,赐给甲等家宅、歌伎舞女,一个儿子封六品官。[2]
元年(785年),朔方节度使反叛,骆元光奉命与、共同讨伐李怀光。李怀光的将领徐廷光一向藐视骆元光,多次辱骂他,并命扮演胡人侮辱他的祖先。骆元光派使者约徐廷光投降,徐廷光说:“我只投降汉族将领。”等马燧军到,向马燧投降。骆元光会见说:“他辱骂我的祖先,今天我要杀他,你帮助我吗?”韩游瑰答应。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骆元光数说他的罪行,喝令亲随杀死徐廷光,并参见马燧道歉。马燧大怒,准备杀掉骆元光,韩游瑰去见马燧说:“杀一个低级军官尚且那样,那么杀一个节度使,按军法应该如何处置?”马燧说不出话来。骆元光请求送一百万钱慰劳马燧的部队来抵自己的罪过,浑瑊也替骆元光求情,马燧就赦免骆元光。唐德宗因骆元光专权杀人,怕有关部门弹劾治罪,前去命令,不许追究此事。[2]
贞元三年(787年)五月,请求与唐朝结盟,朝廷命令骆元光带兵跟随浑瑊到平凉城会盟,骆元光驻军潘原,韩游瑰驻军洛口作为援军。赴盟途中,骆元光劝阻浑瑊要谨慎行事,防止吐蕃有诈。浑瑊以圣上有旨,不能违抗为由,拒绝了。骆元光便秘密移营设防。吐蕃果然劫盟,捕杀唐朝会盟官员,死伤数百人。副使崔汉衡等千余人被劫持,主帅浑瑊夺马仓皇逃遁,吐蕃兵将紧追不舍,飞矢如雨。危急关头,骆元光率兵将前来救援,浑瑊才得以幸免。回朝复命时,浑瑊夸赞骆元光有将帅风度。唐德宗大喜,赐好马十匹,金银器、锦彩等甚厚。不久,骆元光母亲去世,守孝未满,因边情有变,朝廷任他为右金吾卫上将军,骆元光以国事为重,即刻上任。唐德宗思念骆元光的功勋劳绩,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2]
贞元四年(788年)正月,加封李元谅为陇右节度使、临洮军使,移镇良原(今灵台梁原)。[2]
贞元五年(789年),他拓展防区,收复失地,新筑崇信城(“崇信”一名,取“推崇诚信、保境为信”之意,这是崇信地名见于史书的最早记载),置崇信军防御,地址设在锦屏山(又名花山,花繁如屏之意)。从军事防御角度看,锦屏山三面环沟,又有汭河作为天然屏障,在此筑城易守难攻,是理想的城址。崇信作为边防要地,驻兵众多。为了保证部队的食用和繁荣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李元谅采取了驻军屯田的办法,他带领军士们利用空闲时间兴修水利、开辟荒原,把崇信城周围几十里荒芜的土地全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一年下来,不仅解决了大量驻军的口粮,加强了边防,而且也恢复和发展了凋敝的边境地区的农业,边境从此得以安宁。吐蕃兵将畏惧李元谅的神威,长期不敢侵犯。泾原、陇右边境遂太平无事。[2]
李元谅在镇守崇信、良原期间,抗击吐蕃,平息战祸,把人民从战乱兵燹中解救了出来。特别是他重视发展水利和农业,使当地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殷实富足的日子。崇信县城南半山坡处,有一俗称“圈马城”的地方,传说是他修筑马厩、繁殖马匹的所在。县城西北角还有一口“康王井”,传说当时城内井水苦涩,李元谅亲自到城外勘察,挖掘了这口水井。此井在2米多高的塄坎之下,建有井房,口径1.5米,深5米。井壁全用石头箍砌,城外居民一直饮用至今。[2]
贞元九年(793年)十一月,李元谅因积劳成疾,病逝于良原(即今崇信,唐代崇信未设县,属良原县辖境),葬在今崇信县城北梁坡半山上,享年六十二岁。唐德宗闻讯后悲痛万分,停止朝政三日,赐赠司空,谥号庄威。[2]
墓誌铭
1967年,潼关县管南村发现李元谅墓志铭
李元谅一生戎马倥偬,精忠报国,是“”后唐朝不可多得的猛将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到过的地方更是无数,那么,除了在领兵外,他与潼关还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1967年,潼关县(现城关镇管南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块唐朝墓志铭并盖。上世纪90年代初新编《潼关县志》中对此碑略有介绍,但将李元谅误作李元光,因而并未引起史学家们的注意。直到1997年省文物局文物鉴定组在进行馆藏等级文物鉴定时才辨识出此墓志的主人为唐朝时一代名将李元谅。
墓志为斗覆形,志石高99厘米,宽98.5厘米,前题款3行,通行44字;志文29行,通行44字左右。铭文8行,通行37字左右。盖为篆书阴文“大唐故尚书左仆射赠司空李公墓志铭”,4行16字。杜确撰文,孤子李平书。
李元谅墓志铭却又缘何出现潼关
李元谅后期一直生活战斗在甘肃城,最后也卒于崇信。墓志铭却又缘何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墓志铭上的文字揭开了这个谜底,“圣情震悼,废朝追念,爰命使臣,宣制临吊,赙赠粟帛,加于常等,归于上都开化里之正寝。其明年(784年)十一月廿八日,灵輴启路,祔葬于潼乡原之新茔,礼也。”
或许,觉得李元谅这样一位自己心爱的大将在世时尽心竭力驻守荒凉的陇东,使吐蕃和其它对大唐疆土觊觎已久的群小不敢越雷池半步,死后仍让他长眠于西实在心有不忍,所以还是葬在离自己比较近的地方好些。考量各方面情况后觉得是一个挺好的选择。一来离自己近些,二来李元谅的夫人先他而去亦葬在,三来潼关也是李元谅战斗于斯、成名于斯的地方,综合相较,葬于潼关实乃天意。
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位于的李元谅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李元谅墓的真假先不必论,然而的李元谅墓又有谁人知道?能说得清来龙去脉的又有几人?
其实,一个祖上的外国人能在唐时的中国取得如此成功,并不意外。一个外族人能有如此成就,他必然会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而唐朝时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国家之霸气,国人心胸之开阔,意志之坚决,确非其它朝代可比拟。李元谅是幸运的,他碰上了一个好时代,一个开放的社会,终究是会容纳和吸收一切外来的智慧、力量为己所用的,只有大开放,才会有大的发展。
李元谅的墓志铭碑及盖历经1200多年时间的洗礼,今天还静静地躺在潼关县东门博物馆那大厅里。石碑虽无言,志铭却有语,伟大的汉字忠实地记录了那段历史,它也告诉我们,忠勇的李元谅永恒,“世界主义”的大唐永恒![7]
参考资料
1.《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八十一》:李元谅,安息人。本安氏,少为宦官骆奉先养息,冒姓骆,名元光。美须髯,鸷敢有谋。以宿卫积劳试太子詹事。李怀让节度镇国,署奏以自副。居军十年,士心惮服。
2.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5-05-10]
3.《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八十一》:德宗出奉天,贼遣将何望之袭华州,于是刺史董晋弃城走。望之欲聚兵以绝东道,元谅自潼关引兵径薄其城,拔之。时兵兴仓卒,裹罽为铠,剡蒿为矢,募兵数日至万余,军气乃振。贼来攻,辄却。时尚可孤守蓝田,元谅屯昭应,王权壁中渭桥,贼兵不能逾渭南。未几,迁镇国军节度使,封武康郡王。
4.《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八十一》:先是,诏发豳、陇兵东讨李希烈。师方出关,泚使刘忠孝召还;至华阴,华阴尉李夷简说驿官捕之,追及关,元谅斩以徇,所召兵不得入,由是华州独完。
5.《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八十一》:俄诏元谅与李晟收京师,次浐西。元谅先奋鏖贼,败之,进屯苑东,晟使坏苑垣入。泚连战皆北,遂大溃,京师平。让功于晟,退壁近郊。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实封户五百,赐甲第、女乐、一子六品官。
6.《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八十一》:李怀光反,与马燧、浑瑊讨之。其将徐廷光素易元谅,数嫚骂,为优胡戏,斥侮其祖。又使约降,曰:“我降汉将耳。”及马燧至,降于燧。元谅见韩游瑰曰:“彼诟吾祖,今日斩之,子助我乎?”许诺。既而遇诸道,即数其罪,叱左右斩之,诣燧谢。燧大怒,将杀元谅,游瑰见曰:“杀一偏裨尚尔,即杀一节度,法宜如何?”燧默然。元谅请输钱百万劳军自赎,瑊亦为请,燧赦之。帝以专杀,恐有司劾治,前诏勿论。
7.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李元谅,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元谅长大美须,勇敢多计。镇国军节度使李怀让署奏镇国军副使,俾领州事。元谅尝在潼关领军,积十数年,军士皆畏服。
德宗居奉天,贼泚遣伪将何望之轻骑袭华州,刺史董晋弃州走;望之遂据城,将聚兵以绝东道。元谅自潼关将所部,仍令义兵因其未设备,径攻望之。遂拔华州,望之走归。元谅乃修城隍器械召募,不数日,得兵万余人,军益振。以功加御史中丞。贼泚数遣兵来寇,辄击却之。
李怀光反于河中,绝河津。诏元谅与副元帅马燧、浑瑊同讨之。时贼将徐庭光以锐兵守长春宫,元谅遣使招之。庭光素轻易元谅,且慢骂之;又以优胡为戏于城上,辱元谅先祖,元谅深以为耻。及马燧以河东兵至,庭光降于马燧,诏以庭光为试殿中监、兼御史大夫。河中平,燧待庭光益厚。元谅因遇庭光于军门,命左右劫而斩之,乃诣燧匍匐请罪。燧盛怒,将杀元谅;久之,以其功高,乃止。德宗以元谅专杀,虑有章疏,先令宰相谕谏官勿论。
贞元三年,诏元谅将本军从浑瑊与吐蕃会盟于平凉。元谅谓瑊曰:“本奉诏,令营于潘原堡,以应援侍中。窃思潘原去平凉六七十里,蕃情多诈,倘有急变,何由应赴?请次侍中为营。”瑊以违诏,固止之。元谅竟与瑊同进。瑊营距盟所二十里,元谅营次之,壕栅深固。及瑊赴会,乃戒严部伍,结阵营中。是日,虏果伏甲,乘瑊无备窃发。时士大夫皆朝服就执,军士死者十七八。瑊单马奔还,群虏追蹑,瑊营将李朝彩不能整众,多已奔散,瑊至,空营而已。赖元谅之军严固,瑊既入营,虏皆散去。是日无元谅军,瑊几不免。元谅乃整军,先遣辎重,次与瑊俱申号令,严其部伍而还,时谓元谅有将帅之风。德宗嘉之,赐良马十匹,金银器、锦彩等甚厚。丁母忧,加右金吾卫上将军,起复本官。帝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以疾,贞元九年十一月,卒于良原,年六十二。帝甚悼惜,废朝三日,赠司空,赙布帛米粟有差。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免责声明: 本微信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或作者推荐,本微信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请与我们联系。
微信号:pl-muslim 平凉经字画、民族书画、民族用品经销、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影视制作、婚礼庆典拍摄、宣传片制作联系电话:13399337896
期待您投稿 合作 建议……
编辑:储月斋主
微信号:cyzsuxh
邮箱:939714321@qq.com